2006年,GP2亚洲系列赛横空出世,作为该赛事的首个赛季,它承载着特殊使命——以亚洲为核心,与自2005年起便由欧洲主导的GP2系列赛形成鲜明呼应。
这场速度盛宴规划了六站赛程,每站包含两场激烈角逐。
赛事的战火首先在中国上海国际赛车场点燃,紧接着蔓延至印度尼西亚的森图尔国际赛车场、马来西亚的雪邦赛道,随后跨越山海,在中东的卡塔尔卢塞尔赛道、巴林萨基尔赛道以及阿联酋迪拜赛道继续进行。
赛制中一项极具意义的规定,成为亚洲赛车手崭露头角的契机——每支车队至少启用一名亚洲车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全力助推亚洲赛车运动的蓬勃发展。
得益于这项规则,再加上贝耐公司的有力赞助,我成功叩开了DAMS车队大门,获得了赛事首季的二号车手席位。
当时,我的队友是经验丰富的法国车手伯纳德・奥迪内。
在车队的预想里,伯纳德是得分主力,若运气眷顾还可能斩获胜利。
而我,最初被定位为辅助型的二号车手,不过车队看重的还是我的营销价值——毕竟,在高级别赛车赛事中,一位自带赞助且实力不俗的中国车手,无疑是吸睛亮点。
可他们未曾料到,我即将用实力打破所有偏见。
我在雪邦赛道的短程冲刺赛、巴林赛道的主赛以及迪拜赛道的主赛中,三次冲破终点线,三次高举冠军奖杯。
三条风格迥异的赛道,其中两条更是F1赛事的经典举办地,这些胜利的积累,让我成功加冕首位GP2亚洲系列赛冠军。
尤为难忘的是巴林站,它作为2006年F1赛季揭幕战的垫场赛,将我首接带到了梦想的舞台。
置身围场,身旁是那些曾在摩纳哥街头令我激动到心跳加速的F1巨星,当他们向我投来祝贺,称赞我的赛场表现时,我内心的狂喜几乎要冲破胸膛。
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自己正无限接近梦寐以求的F1世界。
而在巴林的那个意义非凡的周末,还发生了一段奇妙的缘分。
威廉姆斯车队的新秀汤米・科斯金宁——这位1982年F1世界冠军约翰内斯・科斯金宁的儿子,在首秀中就展现出惊人实力,一举拿下积分,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谁能想到,命运的齿轮早己悄然转动,仅仅一年后,汤米・科斯金宁竟成为了我的队友。
在GP2亚洲系列赛的辉煌战绩,为我赢得了威廉姆斯车队的青睐,他们向我抛出橄榄枝,提供了两次宝贵的测试机会,分别在银石赛道和保罗・里卡德高速测试赛道。
驾驶着搭载考斯沃斯引擎的2006款威廉姆斯FW28赛车,我在赛道上风驰电掣,不仅积累了珍贵的F1赛车驾驶经验,也为车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数据支持。
最终,这些努力化作了通往F1赛场的钥匙,威廉姆斯车队正式与我签约,我终于得以踏上 2007赛季F1的征程,向着更高的梦想全速进发。
赫雷斯赛道围场的拖车中,我缓缓穿上深蓝色的威廉姆斯车队赛车服,布料贴合身体的瞬间,仿佛将我与梦想的距离又拉近了几分。
这身赛车服以深邃的蓝色为主调,如同夜幕般沉稳,赞助商标识大多用纯净的白色勾勒,而那一抹亮眼的红色镶边,正是中国贝耐公司的独特标识。
低头看向赛车服,所有赞助商标志整齐排列,而更让我心潮澎湃的是那两处特别设计。
左胸位置,五星红旗鲜艳夺目,旁边是我的姓氏“张(Zhang)”,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我的身份;右胯的白色数字“17”,则像是我的专属印记。
这一刻,梦想照进现实,我终于成为了一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
为了让这份真实感更加强烈,我伸手拿起头盔。
两侧是常规的条纹设计,两条深蓝色条纹中间夹着白色条纹,上方蓝条纹贴着联想的赞助贴纸,下方则是飞利浦和路透社的标识,简洁又不失精致。
头盔面罩上方的红色饰带引人注目,深蓝色文字排列其上,中间是贝耐公司的名称,两侧是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标识,仿佛是荣耀的勋章。
而头盔顶部的设计,才是最独特的存在——一条散发着金色光芒的龙图腾熠熠生辉,承载着我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感激与敬意。
然而,在这份荣耀之下,内心却泛起复杂的情绪。
我虽在中国出生,是祖国给予我赛车执照,资助我的赛车事业,我用这样的设计回报他们理所当然。
但在我很小的时候便搬到摩纳哥。
在摩纳哥长大的我,说着流利的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俄语,但尽管我努力学习了普通话,可如今还是说得磕磕巴巴,这始终让我在面对同胞的时候有些羞怯、惭愧。
如今要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参赛。
作为中国首位F1车手,我肩负着以国家代表身份站上F1 赛场的使命,可我内心却非常忐忑,这让我压力很大。
想到这里,不禁想起队友汤米。
他同样在摩纳哥长大,却出生在德国,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芬兰人。
理论上,他有多个国家可以选择代表,但他最终选择了父亲的祖国——芬兰。
我能想象,当他看着自己名字旁白色背景上的蓝色北欧十字时,一定和我有着相似的感受。
我们都背负着代表一个国家的压力,这份压力既是挑战,也是责任,而我们,即将在F1赛场上,带着这份复杂的情感,为荣誉而战。
我把头盔稳稳夹在腋下,按照拍摄要求戴好墨镜,深吸一口气,推开拖车的门。
踏入F1围场的刹那,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与速度交织的梦幻世界。
威廉姆斯车队经典的蓝白配色拖车沉稳大气,迈凯伦车队的银色车身泛着冷峻的科技光芒,而法拉利标志性的红色涂装更是如同一团跃动的火焰,热烈夺目。
不过,最吸引我目光的还属本田车队的拖车。
车头部分规规矩矩,白色底色上鲜红的本田标志格外醒目,周围还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其他赞助商的标识。
可当视线移到拖车后半部分,一幅巨大的蓝绿相间地球图案几乎覆盖了整个车尾,这便是他们大力宣传的“地球梦”环保计划。
一边宣称着绿色理念,一边让2.4升V8引擎以19000转的高转速在世界各地轰鸣,这种反差难免引人议论。
大家私下里都猜测,这与本田曾经的冠名赞助商英美烟草如今被全面禁止广告投放密切相关,毕竟谁都不相信这不是为了掩饰失去主要赞助后的窘迫。
当本田推出这款“地球车”时,确实引发了不少嘲笑,但回想2006年他们赛车的惊人速度,谁又能保证2007赛季他们不会再次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呢?
现在的调侃或许只是赛前的小插曲,真正的较量还在赛道上。
而此刻,我也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重要时刻——赛车亮相。
不远处,整个威廉姆斯车队成员己经围聚在两辆覆盖着蓝色防水布的赛车旁。
身着蓝白相间队服的他们,宛如一片蓝色的海洋,在围场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微笑着向站在另一辆赛车旁的科斯金宁点头示意,他将驾驶16号赛车,而我即将驾驭的,是承载着无数期待的17号战车。
在我们身后,车队的核心人物尽数到场。
坐在轮椅上的弗兰克・威廉姆斯爵士,他是F1赛场上的传奇人物,作为现存私人车队老板的代表,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他以独特的方式运营车队,对家族企业模式充满自豪。
几年前,正是他的坚持,让宝马公司望而却步,最终转而收购了索伯车队。
无论外界如何评说,弗兰克爵士都当之无愧拥有这支以他名字命名的车队,能够为他效力,是我莫大的荣幸。
他的女儿克莱尔,作为车队副领队,在一旁协助父亲处理各项繁杂事务,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力。
自2004年车队重组后,迈克尔・科罗内和托马斯・菲茨帕特里克迅速脱颖而出,成为车队的中坚力量。
托马斯・菲茨帕特里克扛起了首席设计师的重任,用智慧和才华雕琢着每一辆赛车。
而迈克尔・科罗内作为赛事总监,负责着车队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是车队运转的关键枢纽。
虽然弗兰克爵士拥有最终决策权,但我知道,科罗内将是我未来日常工作中的首接上级,正是他当初力排众议,坚持签下我,才让我有机会站在这里,他无疑是我加入威廉姆斯车队的关键人物。
想到这里,我内心涌起一股感激与期待,即将开启的F1征程,必定充满挑战与机遇。
最新评论